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>协会动态

书画市场“冷热不均”:近现代与古代作品价格倒挂之谜(作品)

书画市场“冷热不均”:近现代与古代作品价格倒挂之谜
 
中国书画市场长期存在近现代作品价格高于古代作品的现象,这一“倒挂”现象的成因复杂,涉及资源稀缺性、鉴定难度、市场流动性及藏家偏好等多重因素。以下从资源、鉴定、市场与藏家行为四个维度解析其内在逻辑。
 
一、资源稀缺性差异
1.古代书画资源枯竭
古代书画历经千年流传,存世量稀少,且大量珍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,民间流通量不足。例如,故宫博物院收藏的《千里江山图》等较高文物难以进入市场,导致可交易资源匮乏。
 
2.近现代书画存量优势
近现代书画因创作时间较近,存世量相对较大,且部分艺术家后代或基金会仍持有作品,市场供给稳定。如张大千、齐白石等近现代大师的作品在拍卖会上频繁出现。
 
二、鉴定难度与风险
1.古代书画鉴定壁垒
古代书画真伪鉴定需深厚的学术积累与眼力,坊间赝品泛滥,鉴定成本高昂。例如,苏轼《枯木怪石图》的真伪争议持续多年,较终经多方考证才确认其真迹身份。
 
2.近现代书画鉴定便利
近现代书画因创作时间较近,有丰富的文献、照片等佐证材料,鉴定难度相对较低。例如,徐悲鸿的《奔马图》等作品可通过其艺术风格、创作背景等快速辨识。
 
三、市场流动性与投资偏好
1.近现代作品流动性更强
近现代书画因价格区间适中、变现能力强,更受投资者青睐。例如,2017年齐白石《山水十二条屏》以9.315亿元成交,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,彰显其市场流动性。
 
2.古代书画投资门槛高
古代书画因价格高昂、鉴定风险大,普通投资者难以参与。例如,北宋佚名《子母猴图》以3.62亿元成交,但其真伪争议始终存在,限制了市场参与度。
 
四、藏家偏好与审美取向
1.近现代作品更贴合当代审美
近现代书画家的创作风格与题材更贴近现代审美,如张大千的泼彩山水、傅抱石的写意人物等,易于引发藏家共鸣。
 
2.古代书画文化价值认知不足
部分藏家对古代书画的文化价值认知不足,更倾向于投资近现代作品。例如,元代《万岁山图稿本》虽以3.348亿元成交,但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普及度仍不及近现代作品。
 
五、市场周期与调整
当前艺术品市场处于调整期,高价拍品减少,但千万元级别作品仍有增长潜力。例如,2019年春拍中,亿元拍品数量减少,但部分近现代书画作品仍以高价成交,反映出市场对近现代作品的持续需求。
 
结论
近现代与古代书画价格倒挂现象是资源稀缺性、鉴定难度、市场流动性及藏家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随着藏家认知提升与市场成熟,古代书画的价值或逐步回归理性。未来,市场需加强学术研究、完善鉴定体系,推动书画市场健康发展。
 

上一篇:会员作品之竹子画作(作品)下一篇:【会员推荐】敦子兴

百度网易中华网人民网

版权所有:中国书画收藏鉴定与评估委员会;网站备案号: 京ICP备XXXXXXX号